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是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可以这样说,长征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四渡赤水则是这英雄史诗中的神奇篇章;长征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四渡赤水则是这飘带上的璀璨明珠;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丰碑,四渡赤水则是这丰碑上的重要标志。
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是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
一、四渡赤水是体现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经典之战
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毛泽东领导指挥了无数次的战役战斗。但他却很看重四渡赤水,称其为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长征初期,红军处于被动挨打境地,损失惨重。危急时刻,周恩来邀请毛泽东参加在通道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接受毛泽东改变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进军方向,转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挺进的正确主张。这就有了红军改向贵州前进,攻克黎平,强渡乌江,占领遵义。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 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防御和进攻、被动和主动、战略大方向和战役小方向的辩证关系,指挥红军东西驰骋千里,南北往返数次,巧妙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利用敌人的各种矛盾和弱点,赢得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调动敌人、迷惑敌人、消灭敌人。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敢于在被动中争取主动,敢于行动在敌纵队的间隙之中,敢于迅速回头把一切跟追之敌远远甩在后面,打乱敌人部署,争取战略主动。在整个四渡赤水战役中,毛泽东以高超的指挥艺术,巧妙地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有计划地调动敌人,造成了红军许多局部的优势和主动,从而使整个形势向着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方向变化,终于打破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的战略计划。惊心动魄的“四渡赤水出奇兵”,使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产生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二、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功之战
与长征途中的历次战役战斗相比较,四渡赤水无疑有着重要转折和决定性的意义。
长征初期,红军被迫撤出根据地,一路苦战,被动挨打。湘江之战,损失过半。遵义会议后,红军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摆脱被动局面,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取得长征的胜利。在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正确领导下,红军从不利战局中寻找有利因素,化被动为主动,大踏步地前进,大范围地迂回。一渡赤水,摆脱尾敌,改变被动,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寻机渡江北上。由于敌重兵云集,封锁长江,堵我北进,并以“中央军”和川湘黔滇四省军阀部队集结形成一个巨大包围圈。红军渡江已不可能,乃转向川滇边扎西地区集中,待机破敌。二渡赤水,红军出其不意地挥师东进,重入贵州,五天之内取桐梓县、夺娄山关、占遵义城,消灭吴奇伟部两个师大部,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三渡赤水,为迷惑和调动敌人,再入川南,使敌以为红军主力又要北渡长江和四方面军会合,再次调动敌军聚集川南围堵。四渡赤水,乘敌不备掉头东进,南渡乌江,进逼贵阳,因势利导,直插云南,巧渡金沙江。
历时三个多月的四渡赤水之战,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摆脱了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取得了长征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胜利。
三、四渡赤水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转折的奠基之战
毛泽东讲到遵义会议的历史功绩时曾经说过:遵义会议是一个关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毫无疑义,遵义会议后的四渡赤水,也是一个关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
四渡赤水是在全党全军处于危急关头,即青杠坡战斗失利的情况下进行的,正是这一场受到很大损失的败仗,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毛泽东后来总结说:这是一场拉锯战、消耗战,我军没有歼灭川敌,反而受到很大损失,不合算,也可以说是一个败仗。但这一仗,由于及时渡过了赤水,摆脱了尾敌,改变了被动局面。部队果断地变为轻装,甩掉了包袱,行动更自由了,更能打运动战、游击战,这又为后来三渡赤水河打胜仗创造了有力条件。
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看,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党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遵义会议后的四渡赤水,是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和长征初期失利到取得胜利的重要转折。从这个意义上说,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变被动为主动的新征途,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起点。